close

在台灣時很少有「正式」邀請朋友到家裡吃飯的經驗,在法國卻是家常便飯,認識的法國人似乎從小就習慣一套不明說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規矩。

最近幾次邀請剛認識的朋友到家裡,心意是夠的,但卻對來客的態度有點失望,我想是因為對方剛到這個國家,不了解規矩,我自己也檢討了一下,回台灣時自己明明就不在乎這些東西,所謂的「不舒服」會不會是裝腔作勢的心態,後來想開了,看清真正不舒服的是主客間「慎重」程度的落差,在台灣雖然臨時起意就能去敲朋友家的門,但對方也只是拿出現成落花生,上一季剩下的茶葉招待,或者是本來就煮好的一桌菜,頂多增添一副碗筷給你,主客都不麻煩,自然輕鬆愉快沒什麼好顧忌,比起來我還是偏好台灣那一套的。

但在法國,那一套卻行不通。這邊剛認識的朋友輕易是不會邀請你回家的,得見上好幾次面,約在外頭好幾次,然後口頭「提議」:「哪天到家裡來吃飯吧?」更多次,經歷數禮拜的喬日期,我的經驗是,一個家庭邀約最後能落實,至少得有彼此見面可以聊上半小時不冷場的交情。

因此,去別人家作客,我們會格外慎重,不只是因為邀約得來不易,更因為可以想像主人家是怎麼費勁心力準備這個餐會,在法國十年了,朋友們不管結婚沒有,每戶人家都有點自己的請客「風格」,例如去小先生阿姨家,可預期的是豪華的雞尾酒和保證無冷場的飯後Casino遊戲,去小先生童年好友家,肯定是漫長到讓人抓狂的餐前酒,我的朋友大部分愛好美食,Sharon家,特別喜歡功夫菜,若非細火慢熬,得花上半天功夫的餐點,不會端上桌宴客,去Magali家裡,保證餐具樣樣精選,音樂和酒單一流,飯後還一定會開起舞會,去另一個愛好烹飪的朋友家,Bruno保證每樣東西都是有機,每個小配料,包括鹽和油,都大有來頭,說到這位朋友,上個周末小夫婦上巴黎,行程是一個半月前就敲定了,也提前一個月就先敲好晚餐,偏偏另一個朋友工作不確定,一直拖到晚餐前一天才確定出席,當天Bruno用玩笑口吻對那個朋友埋怨道:「我們整個周末都被這餐卡住動彈不得,因為妳,我到昨天才能確定人數,妳也太過分了吧?」

雖然是玩笑,但他那句「為了一餐,卡住整個周末」可不是假話,一般家庭周末大多會安排活動,尤其是好動的小夫婦倆人,請客的那周,不要說兩天一夜的戶外活動不可能,從採購、準備、烹飪,得花上一個半天,請的時間是周日的話,星期六就得把東西買好,這麼一來,就佔去能安排全日活動的兩天!

就以小家庭請客的「準備實況」來解釋好了,至少一星期前確定日期和人數,並且一定會提議一個主菜,試探客人口味,有沒有什麼東西不吃、辣味的接受程度如何、吃不吃乳酪等等的,確定後小夫婦就會沙盤推演從餐前酒、前菜、主菜、配菜、乳酪盤、甜點、餐後酒等等的菜單細節,假如來客是個懂酒的人,會更傷腦筋研究酒單。有新朋友,為了怕冷場,也會大概互相叮嚀或想像能聊的話題和方向,盡量不讓人受到冷落感覺無聊。

多年下來小家庭也養成一定風格,熟客知道菜色大多是走Fusion風,中西融合,會有簡單的雞尾酒招待,有時間進行的話,餐後遊戲十有八九是麻將伺候,另外我也一定會先自首自己「甜點項目很弱」,邀請的人裡要是有熟一點,又擅長甜點的朋友,會直接要求他們帶甜點來,否則一律用水果沙拉或冰淇淋招待(謎之音:這也算風格嗎嗎嗎...echo...)。

請客前兩天開始一直到當天,小夫婦會分工合作進行以下「作業」:將東西採購好,新鮮的食材會等到當天,起一大早上市場購買,前一天就開始烹煮可以先準備好的食材,家裡一定徹底打掃過一遍,客人抵達一小時前將餐桌佈置好,餐前酒的托盤擺滿,整頓各自外表裝扮,然後才終於能喘口氣,等候客人上門。

我無意用說教的方式主張任何「作客規矩」,享受了一頓主客盡歡的美味餐會,只要用點心,都應該能夠體會,也應該知道下回自己不論當主或當客,應該怎麼作,基本上,我認為人和人相處沒有什麼規矩,就是「珍惜」和「回饋」這兩個心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alib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